武则天首都是洛阳还是长安
洛阳,在武则天时期成为了国家的都城。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将国号更改为周,并将洛阳定为都城,誉为“神都”,从而开启了武周时代。武则天的统治期间,她对唐朝宗室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并推行了“酷吏政治”。然而,她以“明察善断”著称,极具政治谋略,善于用人。同时,她鼓励农耕和蚕桑业,改革官员管理制度,注重人才的选拔,因此她的时代贤才频出。但在她的晚年,她变得奢侈且独断,逐渐产生了诸多弊政。
事实上,唐朝原先的都城长安,其繁华程度在当时无与伦比,同样具备作为都城的优越条件。因此,武则天若要迁都,必须有一个充分的理由。为了达到迁都的目的,武则天事先进行了周密的筹备。684年,她为了提升洛阳的地位,将东都改名为神都。
688年,武则天借武承嗣之口宣称,洛河中出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大字,这被视为武则天秉承天命的象征。于是,武则天封洛水为显圣,并在此地建立了宗庙。
689年,武则天在洛阳将国号改为周,并改元为天授,同时在洛阳设立了武氏七庙。691年,她更是下令将关内九州的数十万人口迁徙至洛阳。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洛阳在武则天时期的重要地位得以真正确立。
司马光曾认为,武则天迁都是为了逃避皇后和萧淑妃的冤魂,但实际上,武则天的迁都决策背后有着更深的考量。其中首要的是政治因素,迁都正是为了实现她改朝换代的目标。
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是李唐势力的根基所在,对于武则天而言,这是她实现统一天下的一大障碍。因此,她选择了一个新的都城,以便在政治上减少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