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大学招生代码是多少 附专业代码对照表(2025参考)
湖北工业大学的学校代码是10500,这个代码在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中可以查询到,在辽宁的招生代码是0500,在四川的招生代码是4207,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参考所在省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代码。

湖北工业大学在各省招生代码是什么
各省的招生代码可能会因招生要求、招生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院校代码是指全国各高校在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类似于学校的“身份证号”,用于查询学校信息。 以下是2024年湖北工业大学在各省院校标准代码,供2025年考生参考!
| 序号 | 省份 | 院校招生代码 |
|---|---|---|
| 1 | 辽宁 | 0500 |
| 2 | 四川 | 4207 |
| 3 | 宁夏 | 4224 |
| 4 | 河北 | 0944 |
| 5 | 陕西 | 5010 |
| 6 | 贵州 | 1032 |
| 7 | 江西 | 2544 |
| 8 | 黑龙江 | 1936 |
| 9 | 安徽 | 1642 |
| 10 | 湖北 | C130 |
| 11 | 浙江 | 4014 |
| 12 | 广东 | 10500 |
| 13 | 云南 | 4210 |
| 14 | 广西 | 10500 |
| 15 | 山西 | 2162 |
| 16 | 新疆 | 1390 |
| 17 | 湖南 | 4234 |
| 18 | 海南 | 1724 |
| 19 | 江苏 | 5219 |
| 20 | 甘肃 | 2723 |
| 21 | 山东 | A500 |
| 22 | 青海 | 4142 |
| 23 | 内蒙古 | 478 |
| 24 | 天津 | 0521 |
| 25 | 河南 | 4550 |
| 26 | 重庆 | 4206 |
湖北工业大学各专业招生代码
湖北工业大学不同专业招生代码是不一样的,以下是2024年湖北工业大学各专业招生代码,以湖北为例:
|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招生代码 |
|---|---|---|
| 1 | 人力资源管理 | 10 |
| 2 | 会计学 | 09 |
| 3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44 |
| 4 | 信息安全 | 75 |
| 5 | 制药工程 | 80 |
| 6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79 |
| 7 | 商务英语 | 06 |
| 8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03 |
| 9 | 土木工程 | 61 |
| 10 | 城乡规划 | 36 |
| 11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38 |
| 12 | 工业工程 | 66 |
| 13 | 工业设计 | 70 |
| 14 | 工程管理 | 65 |
| 15 | 市场营销 | 08 |
| 16 | 应用统计学 | 68 |
| 17 | 建筑学 | 07 |
| 18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46 |
| 19 | 数字媒体技术 | 76 |
| 20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78 |
| 21 | 智能制造工程 | 50 |
| 22 | 智能建造 | 62 |
| 23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77 |
| 24 | 机器人工程 | 58 |
| 25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48 |
| 26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69 |
| 27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71 |
| 28 | 水务工程 | 63 |
| 29 | 汉语国际教育 | 04 |
| 30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51 |
| 31 | 环境工程 | 64 |
| 32 | 生物制药 | 85 |
| 33 | 生物工程 | 84 |
| 34 | 生物技术 | 43 |
| 35 | 电子信息工程 | 55 |
| 36 | 电子商务 | 12 |
| 37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45 |
| 38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53 |
| 39 | 能源经济 | 01 |
| 40 | 自动化 | 57 |
| 41 | 英语 | 05 |
| 42 | 行政管理 | 11 |
| 4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59 |
| 44 | 软件工程 | 74 |
| 45 | 轻化工程 | 81 |
| 46 | 通信工程 | 56 |
| 47 | 金融学 | 02 |
| 48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47 |
| 49 | 风景园林 | 37 |
| 50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82 |
| 51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72 |
湖北工业大学怎么样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700余人,专职博士、硕士生导师8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8%以上。现有国家级人才28人、省级专家人才179人。学校还先后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事业单位聘请了包括9名国内院士和8名国外院士在内的兼职教授390人,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领军、省部级人才为中坚、中青年博士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