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招生代码是多少 附专业代码对照表(2025参考)
北京联合大学的学校代码是11417,这个代码在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中可以查询到,在重庆的招生代码是1148,在云南的招生代码是1148,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参考所在省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代码。

北京联合大学在各省招生代码是什么
各省的招生代码可能会因招生要求、招生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院校代码是指全国各高校在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类似于学校的“身份证号”,用于查询学校信息。 以下是2024年北京联合大学在各省院校标准代码,供2025年考生参考!
| 序号 | 省份 | 院校招生代码 |
|---|---|---|
| 1 | 重庆 | 1148 |
| 2 | 云南 | 1148 |
| 3 | 宁夏 | 1139 |
| 4 | 四川 | 1119 |
| 5 | 广东 | 11417 |
| 6 | 北京 | 1076 |
| 7 | 山东 | B417 |
| 8 | 河南 | 2550 |
| 9 | 江西 | 2016 |
| 10 | 青海 | 1058 |
| 11 | 广西 | 11417 |
| 12 | 山西 | 1052 |
| 13 | 新疆 | 1771 |
| 14 | 甘肃 | 1058 |
| 15 | 黑龙江 | 1059 |
| 16 | 贵州 | 0155 |
| 17 | 河北 | 0144 |
| 18 | 天津 | 0082 |
| 19 | 上海 | 231 |
| 20 | 福建 | 2320 |
| 21 | 湖南 | 1128 |
| 22 | 海南 | 0059 |
| 23 | 安徽 | 1052 |
| 24 | 浙江 | 1170 |
| 25 | 江苏 | 3144 |
| 26 | 湖北 | F020 |
| 27 | 辽宁 | 1417 |
| 28 | 陕西 | 1053 |
| 29 | 吉林 | 1135 |
| 30 | 内蒙古 | 530 |
北京联合大学各专业招生代码
北京联合大学不同专业招生代码是不一样的,以下是2024年北京联合大学各专业招生代码,以北京为例:
|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招生代码 |
|---|---|---|
| 1 | 交通工程 | A3 |
| 2 | 人力资源管理 | 54 |
| 3 | 人工智能 | A1 |
| 4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80 |
| 5 | 会展经济与管理 | 63 |
| 6 | 会计学 | 51 |
| 7 | 信息安全 | 90 |
| 8 | 制药工程 | B3 |
| 9 | 历史学 | 32 |
| 10 | 国际商务 | 66 |
| 1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65 |
| 12 | 地理信息科学 | 81 |
| 13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73 |
| 14 | 工业设计 | B1 |
| 15 | 工商管理 | 50 |
| 16 | 工程管理 | 71 |
| 17 | 应用心理学 | 56 |
| 18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B2 |
| 19 | 数字经济 | 72 |
| 20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95 |
| 21 | 文化产业管理 | 53 |
| 22 | 文物与博物馆学 | 34 |
| 23 | 新闻学 | 43 |
| 24 | 旅游管理 | 61 |
| 25 | 日语 | 42 |
| 26 | 机器人工程 | A6 |
| 27 | 机械工程 | A4 |
| 28 | 档案学 | 45 |
| 29 | 汉语言文学 | 35 |
| 30 | 法学 | 31 |
| 31 | 烹饪与营养教育 | B0 |
| 32 | 物流工程 | 10 |
| 33 | 物联网工程 | A2 |
| 34 | 特殊教育 | 30 |
| 35 | 生物工程 | B6 |
| 36 | 电子信息工程 | 92 |
| 37 | 电子商务 | 60 |
| 38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20 |
| 39 | 网络与新媒体 | 44 |
| 40 | 考古学 | 33 |
| 41 | 自动化 | A5 |
| 42 | 英语 | 40 |
| 43 | 西班牙语 | 41 |
| 44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93 |
| 45 | 财务管理 | 52 |
| 46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21 |
| 47 | 软件工程 | 96 |
| 48 | 通信工程 | A0 |
| 49 | 酒店管理 | 62 |
| 50 | 金融学 | 55 |
| 51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64 |
| 52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B4 |
| 53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B5 |
北京联合大学怎么样
学校坚持强校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着力打造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36人,包括正高级职称212人,副高级职称546人,博士比例56.82%。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教学团队10个,市级高层次研究团队13个,市级思政课程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市优秀教师37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行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等16人,在聘特聘教授13人,市级教学名师33人,长城学者10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人,市优秀青年人才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