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区:
湖南
17311人关注
行政主管部门:
湖南省
本科师范类公办

重点学科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学科是2003年确立的学院第二批重点学科之一,2009年12月以“优秀”的结论通过验收;2012年又被确立为学院“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其支撑平台主要有: “功能金属有机材料”湖南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铅锌冶化与新材料”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以及衡阳师范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等。

本学科带头人为唐斯萍博士,现学科队伍共1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博士3人,硕士8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及其培养对象5人,形成了以光谱分析、环境分析、电化学分析为主的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2009年以来,共主持科研项目共28项,其中国家自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5项;新增科研总经费227.6 万元;公开在《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Talanta》、《Analyst》、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81 篇,被SCI收录39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2.0的有16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1 项;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衡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6项。近三年来,本学科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获得各级科技竞赛等奖项共36项。其中,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省级11项、市级8项、院级16项。

光学工程(光电子技术与光子学)

2001年, 为了促进“光学”学科及“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光电之间的融合,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系成立了以“光学”学科和“电子信息”等专业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院级“光电研究所”,在开展“光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密切关注国内外“光学工程”学科发展,并开始从事“光学工程”方面的研究,一方面丰富和拓展了“光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也为光电子技术与光子学(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and Photonics)学科方向的诞生打下了一定基础,并逐渐形成了3个在省内有一定工程特色与技术优势的研究方向,如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与控制、光电信息处理与通信。

2012年,本学科被确定为衡阳师范学院院级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为陈列尊博士。现有成员12名,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5名;博士研究生学历4名,在读博士研究生3名,全部成员年龄都在 45 岁以下,有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人,是一个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富有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朝气蓬勃的教学科研并重的学科团队。

近五年来,本学科组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课题9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部分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A》、《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Information Science》、《Physics Letters A》、《Journal of Physics B》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其中被SCI或EI收录14篇;取得发明专利4项。主持完成省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项目1个、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主编教材1部。

旅游管理学

旅游管理学科是在1993年始建的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建设初期就设立了“旅游管理教研室”,教研室的主要学术骨干杨载田教授、刘沛林教授、向清成教授、王鹏教授、罗文教授等先后成为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支撑平台主要有:2008年获得的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资源环境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团队”(湖南省教育厅)、2011年获得衡阳市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衡阳市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基地”(衡阳市社科规划办)等。

本学科现任学科带头人为罗文教授,目前共有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8人,高级职称占总学科人数比例的33.3%;博士2人,硕士9人(含在读博士生2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总学科人数比例为91.7%,且75%以上的学科成员年龄在45岁以下,形成了一支年轻化、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队伍。

一直以来,本学科瞄准国内外学术前沿,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紧密结合地方发展的需求,以旅游地理学、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经济管理理论等为指导,以服务地方旅游发展、经济建设为目标,深入研究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原理、旅游市场开发、旅游经济管理体制等内容,并逐渐形成了三个特色性研究方向。

近三年,共主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项、省级科研项目9项、地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合计获得科研经费120余万元;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在“旅游企业管理与实践”、“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环境教育”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继获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4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一、二、三等级奖各1项,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

基础数学

基础数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非线性分析方向、泛函微分方程、函数论方向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拥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2006年被确定为院级重点学科,于2012年被确立为院“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

学科带头人杨柳博士一直从事非线性分析、微分方程、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学科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2人,其中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2人,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1人,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工作者1人,市后备学科带头人1人,院“英才支持计划”支持对象1人,教授1人,副教授7人,博士6人,硕士生导师1人,在读博士1人。学科梯队成员中高级职称占67%,博士占50%,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整体教学科研实力强的学术梯队。

本学科近年来获得获得省部级项目5项,其他项目7项,科研经费20.5万元;获得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在《中国科学·A辑》、《数学学报》、《Nonlinear Analysi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79篇,其中核心以上论文45篇,SCI收录论文14篇,EI和ISTP收录11篇。本学科结合我省“四化两型”的建设目标,注重社会服务,与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合作,为害虫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人才培养效果显著,2009年以来已培养了本科生535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形势喜人,就业率95%左右,许多学生被重点中学、知名企业聘用,并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如衡阳市成章实验中学、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深圳百度公司、北京城建道桥工程有限公司、广东邮电人才服务有限公司等。此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大学数学竞赛等各类竞赛中成绩优秀,共获国家级奖励8项,省级奖励42项(其中一等奖5项),考研上线率在15%左右,院“实习比武”一等奖4人。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2012年确定为衡阳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为李浪博士。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初步形成嵌入式系统与安全、软件工程与数据库和物联网工程与技术三个稳定研究方向;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富有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朝气蓬勃的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队伍。

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专任教师14人,高级工程师1人,系统分析师1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3 人,衡阳师院“英才支持计划”1人。到2011年12月,完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各级刊物公开发表论文累计达211篇,有14篇被SCI和EI收录,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近三年来承担了各级科研项目共计41项。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结构于2001年批准为院级重点课程,经建设后在师资队伍、课程改革和教育方法改革等方面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数据结构评为优秀课程。学科队伍出版专著一部,主编教材12部,参编教材13部,主编教学参考书5部。近年来,学院对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共投入仪器设备购置经费806万元,目前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827.5381万元;实验用房42间,总面积2418.14平方米。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是我院2012年确立的“十二五”重点学科之一,学科带头人为魏书敏副教授。该学科现有教师15人,其中副教授10人,讲师5人;博士4人,硕士9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人,院级青年骨干教师和培养对象3人;学院“十佳授课教师” 3人,学院“青年教学能手”1人,学院A类课教师8人。学科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日趋合理,发展态势良好。

目前,“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已形成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教学心理与教师管理研究、教师教育课程研究三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具有自身的特色和较大的发展潜力。2009年以来,学科成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93篇,其中CSSCI19篇,核心期刊51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教材6部;主持省部级课题13项,地厅级课题6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市、院科研成果奖3项。

经济法学

经济法学于2012年被确立为衡阳师范学院“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其支撑平台主要有:2010年获得的衡阳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衡阳市情对策研究中心”(衡阳市人民政府)和“衡阳市法学研究基地”(衡阳市社科规划办)。

本学科带头人为经济与法律系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罗文正副教授。共有学科成员15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1人;学科队伍以高职称、高学历为特点、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形成了以经济行政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和经济刑法四个研究方向为主的研究特色。

在“十一五”期间,共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3项,省级项目20项,合计进校科研经费45万元;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74篇,出版专著10部、教材4部。近年来,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行政规范性文件绩效评估”和“中国粮食安全的行政监管”等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继获省社科成果奖1项(排名第3)、市社科成果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 该学科点是在2004年院级重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凝聚形成的,同时,也是在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院级重点建设课程的基础上凝聚形成的。

学科负责人为廖建平教授,该学科现有研究人员3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讲师15人; 35岁以下教师5人,36至45岁之间10人,其中博士6人。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科研队伍。下设四个学科研究方向:道德教育与人生问题研究方向、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培训与理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教育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与研究方向。近3年,本学科获得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2项,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7项,地厅级课题16项,教育厅教改课题2项,院级教改课题9项;发表论文119篇,其中CSSCI发表18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出版教材4部。地厅级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

通过学科建设平台,打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研室是省级重点教研室。 承办了2010、2011年教育部“国培计划”——湖南省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培训效果优秀,连续两年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优秀项目”,2012年荣获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科2003年被确立为衡阳师范学院“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2009年12月通过学院验收;2011年12月又被确立为学院“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是运用现代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现代教育理论为牵引,探索运动训练方法、学校体育理论与方法及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目前,依托体育系两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的办学优势,本学科点已经形成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现代体育教学理论与评价”和“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三个特色研究方向。

本学科带头人为“全国百名优秀青年体育教师”、“衡阳市政府学科带头人”饶平教授。共有学科成员2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9人、助教3人,高级职称占总学科人数比例47.8%;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16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总学科人数比例为82.3%。形成了以高学历为特点、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的一支热爱体育事业,业务能力强,文化素养高的学科建设的主力军。

“十一五”建设期间,本学科点经过发展,教师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院级各类科研项目31项,出版学术著作4 部,编写教材12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49篇,其中核心期刊66篇,获教学和科研成果奖8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主持省级质量工程2项,院级质量工程4项。

英语语言文学

我院外语系的前身是原衡阳师专外文科,创建于1958年,1977年改名为衡阳师专外语系,1999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升格为本科。我院英语专业是湖南省高等院校中创建较早的英语专业之一,至今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到目前为止,已经有9届本科毕业生顺利毕业。

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群体现由20人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12人。已获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5人,目前硕士以上学历比例80%。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人,院青年骨干教师2人,院十佳课件制作者2人。学科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日趋合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本学科一贯重视基础教学,拓展专业口径,不断强化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充分利用学校现代科技、人文多学科的资源优势,进行优化组合和学科交叉,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翻译和商务方面的人才。

新闻学

新闻学学科自2006年起就被确立为学校十一五重点学科,2012年继续被学院确立为学校十二五重点学科。目前成员有17人,其中40岁以上的6人,35—40岁的6人,35岁以下5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助教1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12人。

经过几年的建设,新闻学学科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建设起一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学术队伍,取得了较好成绩,实现了国家社科课题立项的重大突破。目前学科成员积极投身科研,人人都有科研课题,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新闻传播实务、报刊新闻传播、新闻史论。2009至2011年,本学科成员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24篇,其中核心81篇,CSSCI来源期刊及扩展板收录32篇;出版著作3部,主编教材1部。立项课题2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6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青年项目2项,一般项目4项,市社科规划项目7项,院级科研项目5项。共获得科研成果奖10项,其中市级科研成果奖7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校级科研成果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本学科坚持科研服务教学,将科研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学实际紧密结合,立项了一批省级、院级质量工程项目: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新闻与传播实践教学中心)、省级特色专业(新闻学)、省级精品课程(新闻学概论)、省级优秀实习基地(衡阳日报社)等,主持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项(一般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省教育厅教学改革一般项目2项(新闻学史论课程教学中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等),13项校级教研课题。主编教材《新闻传播综合案例教学》(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促进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本学科成员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本省、市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开展科学研究,结合当下本土媒体实际情况,积极申报各类课题,开展科学研究,为本土媒体发展提供研究成果和科学依据,为发掘地方媒体优势,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提供智力支持等。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科是生命科学系的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为王芳宇教授,经过全系师生的不懈努力,该学科现已形成了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生化与分子药物研究方向:王芳宇教授主持。该方向主要从事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建立生物反应器,实现重要药用蛋白的体外表达与分离纯化。(2)新型表达载体的构建。对现有蛋白表达载体进行分子改造,以期提高蛋白表达效果。(3)DNA/RNA药物的研发。主要对基因治疗药物、RNA干扰药物等核酸类药物开展研究。(4)药物分析。从细胞、组织、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等几个方面对药物进行药理学、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药物安全性的评价,开展临床前的药物评价工作。

药用植物化学与资源利用研究方向:曹丽敏副教授主持。该方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对湘南地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开展研究:(1)资源调查:对调查本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地理分布、资源利用现状等进行,并进行分类鉴定研究;(2)有效成分提取:以本地区广布药用植物的天然药物成分创新为目标,开展有效成分及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鉴定研究;(3)药用植物快繁技术研究:利用快繁技术开展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保存和创新研究,为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动植物逆境生理生化研究方向:林琼副教授主持。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的研究有:(1)研究凤仙花等植物在低温胁迫下生理生化的变化,探索植物的低温栽培措施和方法;(2)分离和筛选线虫生防菌株,研究菌株胁迫下线虫的生理生化变化,从中找出提高菌株对线虫的生防能力方法;(3)从不同物质对烟青虫味觉的影响,研究昆虫的味觉的可塑性及其生理机制,找出烟青虫拒食作物的方法,降低烟青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在生命科学系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将不断发展壮大,并将在本科人才培养、硕士点培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是2012年确立的第四批院级重点学科之一,学科带头人为任美衡博士(后)。该学科现有研究人员12人,其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后出站人员1名,博士3人,硕士7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院级青年骨干教师1名,有9人次被评为A类课教师,2人被评为“十佳授课教师”,1人被授予院级教学能手。形成了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研究、西方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关系研究3个方向。近三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省社科基金课题5项,省教育厅课题4项,其它校级课题2项,先后出版专著2部,发表教研(教改)和科研论文73篇,其中国家一级学术刊物2篇,核心期刊58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出版教材1部,获得衡阳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5项。

音乐学

音乐学是我院2006年确立的重点学科之一,学科带头人为李荣教授。该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11人,具有硕士学位者10人,在读博士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高校骨干教师2人,省高校教学能手3人。院“十佳青年教师”4人。本学科在中国音乐史、音乐教育学、民族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四个专业方向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已初步形成了理论作曲、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3个研究方向。本学科近几年共承担了科研项目12项,其中省教育厅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项,院级科学研究项目7项,院级教改项目5项。在国内外各种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8篇,其中核心刊物12篇,发表作品20余首,主编及参编教材8部。获省部级奖18项。

美术学
  美术学是2003年确立的我院第二批重点学科之一,学科带头人为孟宪文教授。该学科现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名、讲师3名,省青年骨干教师2名,衡阳市优秀教师1名,院“十佳青年教师”1名,院级“希望科技之星”1名,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以造型基础绘画创作与教学研究为基础,以美术教育研究为突破口的学科研究方向。近年来,主持各级科研教研项目8项,其中省级项目2项;在各种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9篇,其中核心刊物26篇;美术创作成果64幅。其中参加全国展览或国家级专刊发表42幅;出版学术著作2部,主编统编教材2部;获得国家级银奖2项,其他奖项9项。

CopyRight @ 学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