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仅仅学习却不思考会导致迷茫而无所适从,仅仅思考却不学习则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这句话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十二章》。原文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译文则是: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解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仅学习不思考会陷入迷茫,仅思考不学习则会疑惑重重。此句同样源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十二章》。
原文表述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为: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论语》作品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由多篇章节组成,内容多涉及学习、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所选的十二则内容,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有谦虚好学、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态度;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原则的论述。
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主张仁和礼。其中,“仁”指仁者爱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指“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以符合礼的规定。“仁”的提出,要求剥削阶级关心群众,抵制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需遵循“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礼”的提出,则是要克制自己,使自身符合“礼”的规定。孔子所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他还明确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校正等级秩序,达到高低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上的保守一面。作为教育家,他主张“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以及“举一反三”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