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的来历和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上,教师节的日期曾多次变更。直到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设立教师节的议案,正式将1985年9月10日确定为中国的首个教师节。教师节的意义,在于增强公众对教师为教育事业所作贡献的认知与评价。
教师节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曾有两个不同版本的教师节。1931年,教育界人士自发设立了“6月6日”为教师节,旨在呼吁改善教师待遇。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则设定“农历8月27日”为教师节。然而,前者未得到国民党政府的承认,后者则因战争等因素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1985年9月10日,全国教师迎来了他们的首个教师节。这一提议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合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的日期及活动内容。1985年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了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并获得了通过,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教师节的意义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就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说法。教师一词具有双重含义,既代表一种社会角色,也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教师节的设立,初衷是彰显尊师重教的美好愿景,旨在通过这一节日,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和对教育的重视。
其实,教师节的具体日期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如何提升教师的形象和素质,营造尊师重教、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